English   |   中文版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         

多学科技术交叉创新、多产业商业模式互补创新

多层次立体研发体制创新

多学科技术交叉创新、多产业商业模式互补创新

多层次立体研发体制创新

【院科创】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

2021-04-01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研究院


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盛,绿色产业也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水供应、废水处理,回收、循环和废弃物管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财政支出力度逐年增长。2019年,科学技术支出9529亿元其中科技条件与服务、基础研究,分别增长28%、26.7%;节能环保支出7444亿元,其中污染减排、可再生能源支出,分别增长48.6%、38.3%。

目前绿色产业有以下特点:

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3.6%、24.8%,小、微型企业数量占比为71.5%;上市环保企业及新三板环保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占比达93.4% ;

92.0%的营业收入、86.5%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集中在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该部分企业的单位数量占比仅为10.4%;

中、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的企业总数占比略超过50%,东部地区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0%。其中北京、湖北、浙江、广东、江苏5省(市)贡献了全国近63%的营收,在长三角地区已开始形成绿色产业集群

在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期,长三角绿色发展一体化急需智库和应用技术来助力绿色产业集群形成。

 

调研

现今,长三角城市群高速发展,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通过调研,也看到了背后藏着的隐患和风险:


气:大气治理最为严峻,PM2.5数据居高不下;城区大气沉降和光污染问题依旧严重;地铁修建和基建导致扬尘治理问题困扰民众城市餐饮油烟和餐厨垃圾的臭味仍待处理


水:地下水的污染治理;浙江千岛湖全流域跨区域污染预警管理及责任体系;


土:城市预出让地块,重金属物质超标;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透液进入土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固废危废:垃圾焚烧厂尾气排放、二恶英不达标;螯合物飞灰的固化问题;科技企业(尤其是医药类)的实验室危废处理。


城市发展中的阵痛,需要借鉴国际先进城市治理成功的经验,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先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实践,解决这些发展难题,形成绿色产业集群。这些 “卡脖子”难题(如城市地下水污染运移机制(智慧地下空间)需要借鉴英国伦敦)已形成城市发展短板,影响人民群众福祉。

长三角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呈现高学历、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高,研发、管理及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大的特点,反映出环保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工业行业,由于技术性和专业化程度高,对高层次人才的依存度较高。从创新能力看,2019年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0%,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水平,平均研发经费年支出增长9.1%。因此,根据我们的调研,迫切需要一个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性机构牵头,推动产学研结合落地,形成新型绿色产业。

 

 

立项步骤与意义

 

以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联合长三角浙江优秀的生态绿色产业企业,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研究院


第一步:在政府牵头下,由发起召集人及院士专家建议人参与配合,成立筹备委员会;


第二步:摸清家底,建立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数据库:明确目标和任务;

收集经济发展与环保数据,建立改革发展40多年来,工业区和非工业区的环境数据变化模型;明确不同业态下环境污染成因;人民群众健康情况和工业发展数据的关联性。按照影响因子权重,治理难易程度,理清研究院与企业结合重点技术攻关方向


第三步:针对技术细分领域,研究院与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第四步:联合资本孵化科技成果,助力形成新型绿色产业;


研究院是致力于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企业孵化、绿色公众教育以及绿色产业国际人才引进的综合性平台。

 

重视基础学科研究重要性:在芯片领域,国家已经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在绿色经济发展领域,同样存在比较多的卡脖子问题,需要绿色治理基础学科研究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建立长远发展的绿色产业。

 

重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先进经验:在英国、日本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和重点污染事件。依靠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形成了领先我国的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其中2010年中国空气污染成本约为1.4万亿美元,印度为0.5万亿美元,而欧洲仅为每年0.137万亿美元我国急需在这些领域技术突破

《中国环保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0-2026年)》显示,我国整个环保行业发展还相对稚嫩未来几年环保投资需求巨大。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环保产业投资占GDP 的比重一般介于2.5%-3.0%而我国环保产业投资占GDP 比重只有1.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建立研究院能贴合长三角实际产业发展情况,立足绿色科技产业生态,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等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支撑。联合资本、技术、产业,打造绿色产业聚集区。在长三角数字经济高科技企业的基础上,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切实助力万亿产业形成。立足全国未来绿色产业市场,结合长三角已有“电子商务、5G、物联网、区块链”等优势产业,形成全国首个新型绿色经济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研究院


一期科研课题:


1、综合流域治理:千岛湖综合流域水污染预警与补偿机制;


2、气:大气污染防控及其二恶英检测与治理;


3、水:工业废水的治理与资源化、海洋污染治理;


4、土壤:工业园区土壤修复;浙江地质省情下的地铁运营隧道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5、绿色材料:环境功能材料与环境友好材料(塑料替代型材料)的合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6、绿色城市:社区海绵化改造和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安防系统智能化建设、绿色软件国产可控;


7、绿色管理:供应链的制造工程协同优化集成制造执行系统;


8、绿色乡村:新农村绿色产业规划;

 

一期科研团队:


1、 宋健(数字经济):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原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 刘人怀 绿色材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暨南大学校长、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常委、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3、张全兴(生态环境):环境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4、卢秉恒(绿色材料):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5、杨善林(绿色城市):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首席博士生导师;


6、陈湘生(国土空间):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双聘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创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7、徐纵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校级巡视员,合工大原校长;


9、张寿全: 全国政协委员、水土保护专家;


10、张义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1、王友昌:中科院契约客座研究员,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委会会长、原煤炭部中国地方煤矿总公司总经理;


11、王恺: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督导组专家、国务院参事室安全生产专家;


12、冯小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环卫科技网环卫行业专家库专家;


13、李乃湖:正泰集团研究院院长,原东南大学电气学院院长


14、张星宇: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研究院院长


15、张琳: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院市场总监


16、王天杭:杭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17、张国权:大华股份智能产品部总监

 

 

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一期具体项目 



【院科创】长三角绿色发展研究院 技术项目汇报表.xlsx



中文版 English